全国服务热线:13980619315
成都刘江宏展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首页 > 刑事申诉
刑事申诉News Center

呼格之墓获德国设计大奖丨像一滴眼泪,也像一个问号

作者:刘江来源:刘江浏览量:1072发布日期:2024-8-21

呼格之墓获德国设计大奖丨像一滴眼泪,也像一个问号

心中红太阳

2024年08月20日 16:32 湖南

综合自:波轮联合、归绥观察室、江平教授

呼格冤案是社会各界关注了十八年得以平反的事件。它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由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定案执行死刑,而后为冤死者翻案的第一例,对于新民主和法制进程具有时代意义。

呼格吉勒图墓,设计灵感来源于司法进程中的曲折之处,用叙事性设计方法将墓的整体结构和外形概括为:像一滴眼泪,也像一个问号。

呼格冤案是各界关注十八年多得以平反的事件,表达疑问是设计的初衷,化作一滴眼泪是人们的悲伤,运用场地与曲线建立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既像问号又像一滴眼泪的形态。

“建筑因保护人类而存在,因传递思想而流传,因见证历史而永恒。”这是建筑师的职责。

——建筑师白宇

01

背景简述

呼格吉勒图 (内蒙古“四九女尸案”被冤主角)

事件主要时间点:蒙冤判决(1996年)- 命案真凶(2005年)- 再审无罪(2014年)

▲ 项目概览

▲ 墓碑近景

02

设计理念

墓的整体结构和外形包含两层意思:像一滴眼泪,也像一个问号。

呼格冤案是各界关注十八年多得以平反的事件,表达疑问是我们设计的初衷,化作一滴眼泪是我们的悲伤,运用场地与曲线建立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既像问号又像一滴眼泪的形态。

墓的轮廓由一条线索串起,而后化作一个圆,有圆满之意。外轮廓的锈钢板承载着记忆,保持着一种自然的状态随时间发生色彩和质感的变化,从而将时间这样的一个无法捕捉的概念视觉化,用温暖的色彩守护着墓碑,缩影出这段历史。

围绕墓碑的三种颜色的石材寓意公、检、法三种权利,最外环刻有事件内容和社会各界呼声的钢板表达了第四方维权,新闻及公众的声音。

▲墓碑正面

▲ 碑文

呼格吉勒图,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一九七七年九月二十一日生。十八岁时,厄难倏降,蒙冤而死。

一九九六年四月九日夜,一女子被害身亡。呼格报案,被疑为凶手,后不堪厉刑而屈招,被判死刑。六月十日,毙。

呼格负罪名而草葬于野,父母忍辱十年,哀状不可言。二零零五年十月,命案真凶现身,呼格之冤方显于天下,令华夏震惊,然案牍尘封无所动。又逾九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再审,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宣布呼格无罪。

优良的司法,乃国民之福。呼格其生也短,其命也悲,惜无此福,然以生命警示手持司法权柄者,应重证据,不臆断,重人权,不擅权,不为一时政治之权宜而弃法治与公正。

今重葬呼格,意在求之,以慰冤魂。

特立此碑。

中国政法大学 江平教授 撰

二零一五年三月二十二日

▲ 墓的轮廓由一条线索串起,而后化作一个圆,有圆满之意


03

公众参与

为表达对逝者及蒙古民族的尊重,设计师预留了公众参与的空间,在墓地的外围,采用了特有的蒙古族祈福方式,来访者可在墓地的周围摆放石块,就像祭敖包摆石头那样,从而垒出敖包作为祈福的方式。

▲ 来访者可在墓地的周围摆放石块,垒出敖包作为祈福的方式

也就是说,每一位来参观呼格墓地和悼念呼格吉勒图的人都可以从外边带来一块石头,摆放在呼格墓地的围墙外,久而久之把公众的声音、思想、祝愿用敖包的形式呈现出来。

▲ 墓碑旁的石块

04

建造过程与图纸

▲ 墓地平面图和鸟瞰图



▲ 北立面图




▲ 剖面图

参与建造呼格墓的社会公众人士:

– 中国法学界的泰斗·江平(呼格墓志铭撰写)

– 新华社功勋记者·汤计(推动呼格冤案平反记者)

–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涌(呼格墓志铭执笔者)

– 著名书法家·张杰(“呼格吉勒图之墓”墓碑书写者)

– 中国书协理事会·刘俊京(呼格墓志铭书写者)

– 包工头·张征 及THEZEN团队(呼格墓发起人及建造方)

– 建筑师·白宇 及英国杰典国际建筑设计团队(呼格墓主创设计师)

– 新华社记者·王一鹏(参与组织者)

–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编导·程君轶(参与组织者)

声明:本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请联系小编删文。


4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长按扫码,感谢支持

知音相惜




更多媒体报道
友情链接

通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1号 联系电话:13980619315 QQ号码:3443374264 微博:刘江说法 本公司法律顾问单位:四川 北京 广州3家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成都刘江宏展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70439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