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晚会曝光!这些无良食企竟敢拿人民健康当儿戏~
央视3·15晚会曝光!这些无良食企竟敢拿人民健康当儿戏~
原
大健康食品饮料研究
2025年03月15日 22:35
浙江
标题已修改
关注收藏,公益分享!引言:今晚,我们要为“舌尖上的安全”发声!家人们!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刚刚落下帷幕。今年的主题是“共铸诚信,提振消费”,而食品安全问题毫无悬念地再次成为焦点!202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中,“保水虾仁”行业乱象尤为突出!作为关注食品健康的博主,我必须带大家看看,那些藏在美食背后的“黑手”——无良企业如何用劣质原料、违规添加,把我们的健康当儿戏!今天这篇推文,咱们不仅要揭露真相,更要教大家如何避坑,守护家人的饮食与餐桌安全!01
触目惊心!今年3·15曝光的食品安全“黑榜”202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保水虾仁”行业乱象涉及多家企业违规操作和欺诈行为,具体曝光内容及涉事品牌案例如下:(一)主要涉事企业及违规行为 1. 连云港鲜知肴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环境脏乱,工人无卫生防护措施,直接封装冻虾仁;成品外包装未标注保水剂(磷酸盐)成分,仅标明“虾仁和水”;公司法定代表人名下关联多家食品企业,疑似存在行业性违规操作。
2. 尚方舟食品公司:违规添加磷酸盐保水剂,保水率高达20%,通过吸收水分增重;生产车间堆放大量复合磷酸盐保水剂,远超国家标准。
3. 其他涉事企业:包括中青海洋水产有限公司、湛江良基食品有限公司、渔趣多食品有限公司、宝辉水产有限公司等,均存在超量添加保水剂、包冰增重等问题。(二)行业乱象的核心问题 1. 超量添加保水剂(磷酸盐):国家规定冷冻水产品中磷酸盐添加量有严格限制,但企业为增重将添加量提升至千分之三十,浸泡时间长达十几小时,导致磷酸盐严重超标。保水率高达20%,虾仁重量虚增,实际解冻后仅剩30%-50%的虾肉。 2. 包冰二次增重:虾仁冰冻环节包冰衣,部分企业包冰比例高达70%,消费者购买“一斤虾仁解冻后仅剩三两”。工人直言:“包冰多少都能操作,客户需要多少就包多少。” 3. 成分标注造假:尽管添加了保水剂,外包装成分表仅标注“虾仁和水”,隐瞒真实添加剂信息,涉嫌欺诈消费者。(三)健康风险与企业态度 1. 健康危害:长期过量摄入磷酸盐可能导致钙磷比失衡、缺钙、消化系统问题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2. 企业双标与漠视:涉事企业员工自述:“我们沿海地区不吃这种虾仁,只吃新鲜海虾。”企业为牟利,明知违规仍通过电商平台大量销售,消费者成最终受害者。02
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1. 暴利驱动:劣币驱逐良币比如那些不良商家用一包槽头肉的成本才5元,倒进预制菜工厂的绞肉机,裹上浓油赤酱就能变成 50 块一份的 "秘制红烧肉"。直播间里喊着 "月瘦 20 斤" 的减肥茶,成本不到 10 块钱,灌着违禁西药成分,199 块的标价照样卖断货 —— 在某些人眼里,良心确实比黄金贵。2. 监管难点:隐蔽性强,违法成本低上个月刚查封的黑作坊,就藏在村东头废弃的烤烟房里。生锈的铁栅栏缠着野葡萄藤,白天锁门晚上开工,送货的三轮车专挑田间小路走。监管人员蹲守三天才逮到证据,结果账本一翻:光去年双十一,直播间卖 "三无减肥药" 就赚了八百万。罚款 20 万?老板叼着烟笑:"这钱够给主播发两天佣金的。"3.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美味背后的“科技”你看不见添加剂名称复杂难懂,上周在便利店买奶茶,配料表写着 "四季春茶底(含脱氢乙酸钠)"。问店员这是什么,小姑娘挠头:"可能是茶香添加剂吧?" 后来才知道,这种防腐剂过量会致癌。更绝的是预制菜的 "产地溯源",扫码显示 "某生态农场",实地一查却是城郊的铁皮棚。普通老百姓哪懂 "检测报告"?菜市场买棵白菜还要闻闻有没有怪味,面对这些花里胡哨的包装,真是防不胜防。03
守护餐桌,咱们老百姓能做什么?第一招:翻包装背面找 "三无刺客"
网购遇到三无产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直接拉黑!在超市看到袋子上生产日期蹭掉了?合格证印得模模糊糊?厂址写成 "某工业园"?直接放回货架!第二招:添加剂表越短越好
现在买酸奶我都念出来:"生牛乳、保加利亚乳杆菌... 嗯,这个能买!" 看到苯甲酸钠、亚硝酸盐这些防腐剂尽量少买!上周看到 1 块钱的辣条,添加剂比配料表还长,果断拉黑!第三招:认准 "SC 开头的身份证"
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是合法生产的“身份证”,没有这个编号的零食,都是黑作坊出来的!上次买的手工饼干没 SC,吃起来一股油耗味,现在只敢买带 SC 的面包了。✅ 外卖党血泪总结的三不原则:一是不点“高危菜”:凉拌菜、豆制品易变质,配送途中风险高。上周点的凉拌木耳,配送 1 小时后发酸,老板还说 "天热正常"!现在看到凉拌菜、豆制品直接跳过,宁愿吃盖饭。二是不选“超低价”:9.9元的牛排套餐?成本都不够,凭什么敢卖?同事点过套餐,牛排咬不动像橡皮,配菜玉米粒都是酸的!后来才知道合成肉成本不到 3 块...三是不看“刷单好评”:销量10万+却只有几十条评价?可能是水军刷出来的!有家冒菜店月销 5 万单,评论全是 "好吃到哭" 的模板,结果我收到的菜里有头发!现在专挑评价带图、有吐槽的店。✅ 维权意识不能少!遇到问题食品,立即拍照留存证据,拨打12315投诉!记住,你的每一次发声,都在推动行业进步!互动话题:你中过哪些“食品套路”?欢迎在留言区吐糟:你或家人是否遇到过问题食品?又是如何维权的?参考资料:1.央视财经《2025年3·15晚会专题报道》2.食品伙伴网《2025年3·15晚会非法添加物质汇总》3.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食品安全抽检数据分析报告》4.《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23年修订版)声 明:本文内容基于央视3·15晚会及权威媒体公开报道,客观陈述事实,不针对任何品牌恶意抹黑。食品安全关乎民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监督,理性讨论。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我们的每一份关注,都是推动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