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史上,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315晚会”史上,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 短史记
原创 2018-03-15 杨津涛 短史记
文 | 杨津涛
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从1991年起,中央电视台每年3月15日,都会举办一场晚会,旨在曝光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和企业,维护消费者权益。
20余年的“315晚会史”,留下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试略举一二:
首届晚会,热线被观众打爆
1991年,中央电视台直播了一场《经济半小时》特别节目:“纪念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
晚会现场设有10部热线电话,总共接听有关商品质量问题的投诉400多个;有打不进电话的观众,直接带着有质量问题的商品,来到晚会现场门口,要求曝光。让晚会总导演王宝安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一名退休老干部抬着洗衣机就赶来了”。晚会后,剧组又相继收到各地来信、来电6000多个。
央视对首届“315晚会”的评价是:
“虽然曝光力度不够大,形式也并不完善,但在中国经济蓄势待发的时期,在中国消费者尝到改革开放甜头,同时也正承受假冒伪劣产品带来的痛苦时,为消费者正确维护自身权益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图:首届晚会片头虽然粗糙,但启蒙之功甚大
霞飞风波
在第二届“315晚会”上,霞飞等8家化妆品企业的部分产品被曝光有质量问题。
霞飞是一家残疾人福利工厂,当时年销售额已达5亿元,是化妆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它生产的“人体蛋白蜜”等3个产品,因外包装无卫生许可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违反卫生部《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在“315晚会”上被点名批评,导致销量大跌。
霞飞不满央视曝光,认为产品符合轻工业部对化妆品的规定,并无质量问题,认为晚会的曝光是在“摧毁名牌”、“搞垮民族工业”。以霞飞等企业与轻工业部为一方,以央视与卫生部为另一方,遂围绕着法规和舆论开始对垒。
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曾在对垒中表示:
“只要是真的假冒伪劣商品,我们就坚决给予亮相”“做得对,天王老子说情也不怕,再大的压力,中央电视台也得顶”。
最后,由国务院召集轻工、卫生、商业、民政等部门开会,协调纠纷:
“当前主要是打击假冒伪劣问题。对产品包装问题作一些规定,进行检查也是必要的,但应从实际情况出发。‘315’采取曝光方式把那么多化妆品的包装问题点出来,我看这个不好……对不碍大局的问题,不能让企业受损失……”
协调的结果是:霞飞等企业生产的化妆品,只要合乎质量标准,准许照卖照销。
图:1993年晚会现场
从群众行为变成政府行为
1992年“315晚会”上,有来自轻工业部、纺织部、建设部、工商局等10个部门的负责人亲临现场。总导演王宝安认为,这表明了政府“支持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决心”。相关政府部门官员在“315晚会”现场办公,由此成为惯例。
从1993年开始,“315晚会”从群众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如导演王宝安所言:
“这届‘3·15晚会’规格高,不仅仅是十几位部长莅临晚会接受采访,……还有节目曝光内容选择的主导权除了编导的意见外,也已由过去的群众组织转移到政府部门手中了,也就是说由政府职能部门国家技术监督局配合我们完成这方面的工作。……‘3·15晚会’由群众的行为转变成了政府的行为。”(《“3.15”备忘》,P132。)
再后来,各部委还会直接参与到晚会的筹办、打假之中。如1998年的“315晚会”前,剧组邀请:
“中消协、技监局、工商局、原轻工总会、原内贸部、卫生部、建设部、高检、高法、人大法工委等部门的领导,多次开会座谈、通报情况、研究线索、把握尺度,座谈会为剧组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保证了剧组始终在一条正确的轨迹上运行。”
“……各部委一如既往,积极配合,进入了实施阶段,如工商局配合打假、查抄黑窝点,提供线索,陪同出击……技监局在今年的配合工作中,投入了相当的力量……3月份时,宣传处同志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直接进驻剧组。在晚会上,技监局提供了多项权威、公正的专项抽查、发布……”
图:1993年晚会时设在上海的热线咨询站
中国首例精神损害赔偿
1996年“315晚会”特别关注了贾国宇毁容案,这位17岁少女和家人在餐厅吃火锅时,卡式炉突然爆炸,导致她手和脸被严重烧伤。
通过晚会现场的大屏幕,观众看到了惨遭毁容的少女,也听到了贾国宇的父亲疾呼:
“求求那些制造这些东西的人,别去害更多的人了。”
一年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定责任方共同赔偿贾国宇27万元,以及包括精神损失赔偿在内的残疾赔偿金10万元。
这是中国首例精神损害赔偿案件。
相声演员凌晨敲总导演的门
王宝安是前三届“315晚会”的总导演,他曾回忆过期间发生的一些故事:
“一位著名相声演员在播出前一天凌晨6点半敲我房间门,原来是给一个企业产品‘求情’。”
“广东—个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在被批评后竟然状告中央电视台法人,于是我这个有法学学位的人又作为台长诉讼代理人走上了法庭,官司一打就是三年……”
2007年“315晚会”的总导演尹文回忆,江苏一家媒体的记者曾打电话向他探听,晚会上有没有关于江苏的报道。为了保密,尹文回答“没有”。这家媒体于是就刊发报道,说当年315晚会上不会曝光江苏企业。实际如尹文所说:
“后来晚会有两个江苏的负面报道。这没办法,节目能播出是第一位的,保密是第一位的。”
“山寨315晚会”
有“网络王海”之称的张洪峰,在2009年发起了一场“山寨315晚会”。
他先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将伪劣商品送检,然后在当天的山寨晚会中予以曝光。张洪峰举办“山寨315晚会”,依据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民有权对商品进行监督。
为保证晚会的公正性,张洪峰不接受任何赞助:
“自己准备了5万元。其他的志愿者在车马费、餐费方面也都是自掏腰包的。有检测机构知道我们这个‘315晚会’,也比较支持。”“誓要把晚会办成‘纯’公益性的。”
这场“山寨315晚会”播出后,在网上颇受好评。
“大概8点20分发”事件
2013年“315晚会”曝光了苹果手机存在的质量问题。演员何润东发表了一条批评苹果产品的微博:
“#315在行动#苹果竟然在售后玩这么多花样?作为‘果粉’很受伤。你们这样做对的起乔帮主吗?对得起那些卖了肾的少年吗?果然是店大欺客么。大概8点20分发。”
最后是一句“大概8点20分发”,引人遐想。鉴于郑渊洁、留几手等其他微博名人在8:20左右也发布了批评苹果的微博,网友猜测,何润东的托没有当好,穿帮了。
随后,何润东声明,3月15日当晚正在拍戏,手机由经纪人保管,两人都没有在微博发表上述内容。
图:何润东微博截图
郭振玺被捕
郭振玺曾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多次策划“315晚会”。他在《财经风暴眼》一书中说,为防止每年“315晚会”内容外泄,制定了多项保密措施:
“晚会保密工作做得比较到位,直到晚会播出前1小时,连具体负责直播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还不知道晚会到底会有哪些专题播出,确保了直播的安全。”
又说,剧组要做到“三做到”、“三个一”:
“‘三个到’是指:听到、看到、拍到。关键内容要听到,重大事实要看到,重要证据要拍到,也就是节目证据链的完整必须要做到用事实说话。”
“‘三个一’是指,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解说都必须是严谨的,都要经得起推敲。”
2014年,郭振玺因受贿被捕,涉案金额20多亿。据媒体报道:“在央视,人们都知道郭振玺的牟利之道:即左手用“3·15晚会”打压企业、右手靠“年度经济人物”拉拢企业,形成了独特的红黑敛财术。”(《郭振玺朋友圈分红、黑系 ,任财经频道总监8年捞20亿》,澎湃新闻2014年6月17日,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1263)
“无印良品”事件
2017年的“315晚会”,曝光了无印良品的一批食品来自核污染区,即被列入禁止进口名单的东京都。无印良品随即发表声明,称央视错把母公司注册地址当成产地,晚会所曝光的产品实际产自福井县和大阪府,并不在核污染区范围内。
无印良品在声明中说:
“未进口及销售任何中国政府明令禁止的日本核污染影响区域的食品。本公司进口及销售的日本核污染影响区域的食品。”
“本公司进口及销售的进口食品均有【原产地证明书】,且证明书正本已提交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并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
此事件被网友称为“315晚会史上最大乌龙”。
晚会现场签署法令法规
由于“315晚会”和政府间一直有着密切互动,晚会成为推动和普及相关立法的一个重要平台。
1994年“315晚会”为配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施,加入了知识竞赛的环节,由工商局、司法部、中国消费者协会共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宣传。
1996年“315晚会”上,卫生部长当场签署部长令,出台《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国家工商局又签发两项局长令,实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消费者申诉的暂行办法》和《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国家技术监督局则阐释了刚刚出台的“新三包”规定。
1998年“315晚会”曝光传销危害后,传销活动被政府明令禁止。
综上。尽管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而言,每年一次的央视“315晚会”,对唤醒国人的消费者维权意识,确实是功莫大焉。
(参考资料:王雪莲主编《“3·15”备忘》、赵化勇编《权益的证明:中央电视台3•15晚会12年全纪录》、长江《“上帝”在中国 假冒伪劣商品扫瞄纪实》、陈东等编《公关大师的谋略与铁流文笔》、陈艳涛《3·15晚会的幕后故事》、庄经纬《“3·15”晚会电视现场直播报道研究》、刘习良《中国电视史》等。)
- 上一个:这家电视台,被环保部公开打假
- 下一个:庆祝国际消费者权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