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13980619315
成都刘江宏展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热点关注

多地鸿茅药酒未贴规定标识 十二年每年150只豹骨成谜

作者:管理员来源:刘江浏览量:1665发布日期:2018-1-26


鸿茅药酒豹骨

多地鸿茅药酒未贴规定标识 十二年每年150只豹骨成谜

鸿茅药酒方关于其中添加豹骨的说法,肯定存在问题,“要么他造假,要么就涉嫌违法偷猎捕杀,不然肯定没那么多原材料,能印证这个的是我们在市面上看到大多数鸿茅药酒,都没有贴野生动物保护标识”。
来源 磅礴新闻

 (0)

 
 

2018-04-23 11:10

“鸿茅药酒”一案,尽管涉事医生已被取保候审,但网络上对于鸿茅药酒的质疑却并未就此结束。

4月18日上午,有国内打假第一人之称的王海和成都知名打假人刘江接受了重案坊独家专访。

刘江表示,自己与王海,早在今年2月,就已经在收集鸿茅药酒造假的证据,“如今,是该将我们了解到的东西,公布出来了。”

多地鸿茅药酒未贴规定标识

对于鸿茅药酒,刘江表示自己关注已久,“早在2008、2009年左右,我就开始关注这个产品了,当时关注它,是因为它的广告,毕竟很少有药品会这么堂而皇之地将自己包装为保健品。”

刘江说,自己与王海在随后的几年中,一直在了解鸿茅药酒的相关情况,最终于2018年2月决定开始行动。

根据国家林业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5年第5号公告,自2006年1月1日起,凡生产、销售的含豹骨成分的中成药以及含豹骨的制品,全部实行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制度。

刘江说:“据我了解,有很多地方卖鸿茅药酒,都没有贴有对应标识。”刘江为了收集鸿茅药酒违法的证据,从今年2月初开始,走访了包括成都、宜宾、泸州、自贡、巴中等多个城市,发现在这些城市的大多数药房所售卖的鸿茅药酒,均未贴有对应标识,“随后我们向当地的林业局与工商局递交了举报书。”

3月26日,彭州市市场和质量监督局《关于王海、刘江举报“鸿茅药酒”的调查结果告知书》确认王海、刘江举报属实。

十二年每年150只豹骨之谜

“根据鸿茅药酒厂方的官方说明,鸿茅药酒的所有规格药酒都使用了67味中药的配方,“豹骨”便是其中之一,而该药酒属于非处方药品。”然而,从2006年1月开始,我国已全面禁止从野外猎捕豹类和收购豹骨。“当时虽然规定准许药品生产企业将现有库存的豹骨继续使用完毕,但从2006年算起,至今十多年了,厂家是否依然还在使用豹骨,到底库存了多少豹骨?库存十多年的豹骨还能入药吗?”

根据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官网的信息显示,自2007年11月23日起,鸿茅药酒所属公司内蒙古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规模就已经达到了年产药酒15000吨,其中灌装鸿茅药酒为每年3000万瓶,500ml/每瓶。

刘江说,“在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14册中,有鸿茅药酒的配方,每15g豹骨,制成成酒187000g。我们根据这些信息,进行了一个换算,187000g成酒,大约可以灌装374瓶,500ml/每瓶。用3000万瓶除以374,大约可以得到80214个单位,需要消耗豹骨1200公斤;根据百度百科查询每只豹骨的重量在10~15斤,按最重每只8公斤计算年需要豹骨150只。哪来那么多的豹子给它用,还用了12年。”

所以刘江认为,鸿茅药酒方关于其中添加豹骨的说法,肯定存在问题,“要么他造假,要么就涉嫌违法偷猎捕杀,不然肯定没那么多原材料,能印证这个的是我们在市面上看到大多数鸿茅药酒,都没有贴野生动物保护标识”。

打假人士长期关注鸿茅药酒

重案坊: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鸿茅药酒的?

王海:其实关注了好多年,但真正开始行动,还是在今年2月份左右。

重案坊:对于豹骨来源,你们调查的情况是什么?

王海:从2006年1月开始,我国已全面禁止从野外猎捕豹类和收购豹骨。虽然说可以使用当时封存的库存豹骨,但是即使是库存豹骨依然有存放时限,这是最基本的常识。我们查阅了相关文档和GMP标准第四十五条 物料应按规定的使用期限储存的相关要求,动物类药材的保存期一般不能超过3年。豹子是我国的濒危动物,一种产品不可能依赖稀缺物种或濒危物种做原料。不然,它的生产得不到保证。

重案坊:对于鸿茅药酒的打假,你们是否研究过计划?

王海:这肯定有,我们是根据它的标识入手,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既然你的原材料使用了野生动物,那么你有多少产品,就必须要有多少对应的标识,如果没有,那么你这个就是违法贩卖,如果有,那么你这些标签是哪里来的?为什么有那么多?我们准备根据这个,一步一步进行求证。

重案坊:但是这个打假事件并不是你们先曝出来的,是什么原因?

王海:我们早在此前就已经了解过,因为我们前期将一些资料举报到了有关部门,后来这些部门将我们交给他们的资料给泄露了,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想过要通知媒体。

重案坊:对于鸿茅药酒这个商品,你们接下来希望有什么样的结果?

王海:如果严格执法,鸿茅药酒会被撤销药号,同时还要被追究虚假广告罪,还有关于此前“抓医生”的事,他们已经构成了诬告与陷害。

重案坊:就你了解,国内与鸿茅药酒类似的商品多吗?您是否还会继续对它们进行打假行动吗?

王海:国内这一类的商品太多了,特别是一些OTC中成药。这些药品的特点是,大多针对中老年人,我们现在手里都还有好几个案子,接下来也还会有一系列的行动。(宋贵伦)

责任编辑 | 王语嫣

新闻热线 028-86980388

 

 

京东被打假人王海“盯”上,又摊上大事了

2015-10-13 09:11 稿源:百度百家  43条评论
 撤稿纠错

10月10日,中国打假第一人王海微博举报京东员工冒充工商局公务员处理其投诉事件,并指京东涉嫌行贿。京东这样的风波事件可不是第一次了。

10月10日下午,打假第一人王海在其微博上实名举报京东商城,微博内容“报告:京东商城和工商局官商勾结拿消费者当猴耍。京东商城职员冒充工商局公务员在工商局办公处理消费者举报投诉;北京工商局开发区分局消保科科长王晓峰在京东商城购物免单!”并贴出大量证据图片。

此番投诉不仅仅指出了京东商城内部员工冒充工商局办公人员处理消费者举报,“工商局消保科科长在京东商城购物免单”,科长的零元购物也说明了京东可能涉嫌行贿。

“打假大师”王海“盯上”京东事件始末

前不久,“红米Note2换屏”事件传得沸沸扬扬,期间王海也连发多条微博举报小米虚假宣传,并号召广大网友对其进行诉讼。

王海在其个人微博上称,红米NOTE2宣称“5.5英寸 夏普/友达1080p全高清屏幕;三星1300万像素相机”,但在拨号界面输入“*#*#6484#*#*”却显示屏幕为国产天马;摄像头为欧光菲,并非三星。

毫无情面直指“小米不是一个诚信的公司,今年最高法院发布的十起消费者维权典型案例中就有小米。”

一个月刚过,这位打假大师马上又“盯”上了京东。

京东员工冒充工商局公务员处理消费者投诉

王海此番举报京东,明确指出“京东商城工商事务部的职员周盼在工商局负责投诉,高原负责举报,消费者的投诉和举报直接到京东的手里,神马举报人的保密、安全,都是浮云。”

王海本人还前往开发区工商局一探究竟,他指出“京东的投诉和举报案件数量大,仅2013年就有3000多件,而开发区工商局总人数才30人左右,忙不过来,聘用临时工或者其他人员来帮忙处理案件我们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是京东商城自己的员工入驻到工商局消保科办公,这就是让被举报人处理投诉和举报案件,既不符合相关规定,也不能有效地保护举报人的隐私”。

“工商局里的办公场所是免费租用给京东的还是收费的?是辖区内每个企业都有入驻还是只有京东?京东员工以公务员身份处理相关的投诉和举报案件是否符合规定?”

科长的0元购物暗指京东涉嫌行贿

王海举报中还指出了“北京工商局开发区分局消保科科长王晓峰在京东商城购物免单!”大量的贴出王晓峰的购物记录,0元和数次礼品卡购物说的有凭有据。

多张图片显示,7万多元的商品经过了优惠券和礼品卡抵消后,最后支付竟然是0元。7万多元的商品0元购物,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位科长涉嫌受贿。

这样一来被举报的京东,不仅仅背负着工商局安插个人员工处理投诉案件的罪名,甚至还涉嫌行贿。

对此,北京市工商局作出回应表示正在了解相关事实,将根据证据和事实,依法依规办理。

目前打假人王海已经将这些举报材料递交给北京市检察院,正在等待立案处理。

关于此次举报 京东表示否认

新京报记者报道称,京东新闻发言人康健回应此次投诉事件,称绝无公务员免费购物一事;京东员工在工商局假冒公务员,纯属误解。

京东被罚事件远不止一例

百度搜索“京东被罚”,可以自动弹出1,390,000个结果。京东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其经常陷入舆论漩涡。

京东价格欺诈,50万罚款刚交完

关于打假人王海手撕京东这已经不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了,在今年6月份,北京发改委处以京东警告和 50 万元的行政处罚。

2014年6月26日,“京东商城”销售巴宝莉男包、女包,网页标示“BURBERRY 巴宝莉 男款黑色PVC斜挎邮差包 3876181 专柜5折封顶...京东价5200.00 参考价11400.00”和“BURBERRY 巴宝莉 女士巧克力色PVC迷你手提包 3882027 专柜5折封顶……京东价1980.00 参考价4560.00”。而举报人则针对五折的宣传提出质疑。

京东在上述商品页面标示中的“参考价”不符合国家发改委关于原价的定义(“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价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上述两例对打折前价格的标示方法违反了国家发改委的规定,因此进行了处罚。

价格欺诈之前,还有“京东刷单”

2015年4月,随着某商家与京东内部员工的聊天记录被曝光,让“京东官方造假刷单”事件浮出水面。

从聊天记录中可以得知,这类刷单事件是京东官方所为,安排的刷单任务也都需要经过京东领导的审批报备。

此事一出,很多京东商家表示愤愤不平,因为商家辛辛苦苦做出的交易额,而别人只需要轻松点击鼠标就可以代替。

结语

对于屡遭处罚仍旧风波不断的京东,网友是这样表示:

@毛会勇:京东和工商局原来是一家单位啊,我们知道的太晚了!投诉京东然并卵。

@洛叶:这要是真的的话,那都不敢从京东买东西了。

@颓颓黑眼圈:人在做天在看,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正能量。希望依法处置。

@fvvsdvsdcs:本来挺信任京东,这次瞬间觉得没爱了。

政府部门多次的罚款似乎已经起不到震慑作用,不断加重的罚金即使多金的京东不以为然,可不断曝出的问题还是值得京东深思。每次事件不仅仅是在消费大众的信任,也终将成为整个电商行业发展的桎梏。

本文系「互联网八卦」(ID:HuLWBagua)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河南公务员面试热点:莎普爱思事件背后的反思【尚优公考】

【热点链接】

连日来,一篇名为《一年卖出7.5亿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的文章,引发热议。文章列举国内多位眼科医生说法和权威文献资料,质疑莎普爱思滴眼液通过广告营销,误导患者,延误治疗。随后,国家食药监总局就此发出“特急”函件。莎普爱思紧急申请停牌,上交所及浙江证监局同时发出问询函与关注函。从风波变为风暴,处于舆论漩涡中的莎普爱思事件会如何收场,尚待权威部门调查。然而,有太多令人愕然的细节值得反思,如不持续关注,深究本源,或许会有更多的“神药”冒出来。

  【题目预测】

近日,一篇名为《一年卖出7.5亿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的文章引发热议。文中谈到莎普爱思滴眼液通过虚假宣传夸大其药效,误导患者,延误治疗的问题。对于频频出现的“神药”广告,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很多时候我们在各种媒体上都能看到对于某种药物的神化宣传,通过一些专家明星的宣传与鼓动,大部分民众就会购买这些药物和保健品,但事实上其疗效远不如广告宣传的那样神,有些时候这些药物保健品反而会影响到病情,错过最好的治疗时机。莎普爱思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据报道,2016年有16家药企广告费破亿,广告费占营收至少1/10,远远超出研发投入。

销量可以“吹”出来,药效却“吹”不出来。这种“神药”广告为什么屡屡得逞,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们“一吹就信”。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是人性的弱点,外加“就医难”的大环境,“能吃药治好就不开刀,能去药店解决就不上医院”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医药广告正是利用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和怕麻烦心理,请来名人、专家背书,推销自己的产品。有媒体形容,这是医药行业“传承百年的营销套路”。这些广告常常通过各种方式加剧消费者的焦虑,制造不安全感。这样一来,目标人群自然容易上钩。

二是监管“假装闭眼”。一盒药背后的利益关系之复杂,远超业外人士想象。近些年,从中小型药企到国际制药巨头相继爆出行贿丑闻,说明在利益集团的围猎、糖衣炮弹的围攻下,卫生、药监等政府部门和医师、药师队伍中总有经不住诱惑、应声倒下之人。

三是商家“钱如潮涌”。这种近乎洗脑式的宣传带来的效益十分可观。2011年至2016年,通过广告轰炸,莎普爱思的营收从4.09亿元增加至9.79亿元,净利润从0.68亿元增加至2.76亿元。疯狂广告,简单粗暴又有效,企业管理者为之“心动”,起而效仿。久而久之,劣币驱逐良币,大环境越来越不堪。

要想净化药品广告市场,还百姓一个透明的用药环境,还需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监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对于相关的虚假广告要发现一起治理一起,真正做好事前预防、事后治理;二是要加大处罚力度。目前《药品管理法》及相关规定的处理处罚力度有限。比如,有违法所得,也只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但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所以加大处罚力度能够提高其违法成本,起到治理效果;三是建立药品广告红黑榜制度,将违法违规的虚假广告连同药企纳入黑名单并且有关部门要增加曝光力度,媒体等可增设公益频道对违法产品进行警示,同时鼓励民众创新开发违规信息一键查询app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外媒:中国打假告别“山寨帝国” 迈向创新国家

外媒称,中国很快就会改变对造假者的容忍态度。上海南京西路的“假货市场”颇具传奇色彩,它甚至被列入了某些消费指南。但据称上月这个“假货市场”被政府关闭。这一迹象表明中国不再将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作为可以接受的生意形式。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1月5日报道,这种态度上的外媒:中国打假告别“山寨帝国” 迈向创新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奢侈品行业巨头展开了幕后游说并采取了相应的法律行动。但法律专家将其归功于中国政府自己认识到假冒伪劣商品正在损害其从制造业大国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型的努力。

  报道称,中国政府今年已表示,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官员甚至称,这对建成创新型经济至关重要。

  消息人士称,在政府支持的打假行动推动下,被抓的造假者人数大幅增加,公开销毁仿冒手袋、假烟和假表的示范活动数量也明显增多。

  但随着中国电子商务消费的井喷式增长,网店的假冒商品数量也迅速增加。

  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称,2015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受理网络购物投诉14.58万件,同比增长87.3%。

  报道称,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公司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家公司的销售额约占中国全年网上消费额的65%,但一直饱受外界对其平台上假货泛滥的批评的困扰。

  阿里巴巴公司已让全球4万名工作人员中的2000多人隶属于旗下专门的打假部门,并承诺加大力度清除假冒伪劣商品。

  一些观察人士称,中国人喜欢买假货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该国社会正在迅速向渴望拥有西方奢侈品的社会转型,“从历史上看,喜欢某物的最好方式就是复制它”。

 

更多媒体报道
友情链接

通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1号 联系电话:13980619315 QQ号码:3443374264 微博:刘江说法 本公司法律顾问单位:四川 北京 广州3家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成都刘江宏展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70439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