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剧透:农村成了很多消“废”品的倾销点,售假商贩1天赚千元
3·15晚会剧透:农村成了很多消“废”品的倾销点,售假商贩1天赚千元
2018-03-15 中国消费者报
央视3·15晚会已进入倒计时
小伙伴们最关注的问题是
今年会曝光哪些不良企业
小编负责任地说
这个问题不到正式开播都难有准确答案
不过方向是有的
晚会总导演已公开“剧透”
两大关注点
央视3·15晚会总导演尹文:
一是采访发现农村市场成了很多消“废”品的倾销点,大量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到农村市场。
二是公共安全,从人们身边不起眼的地方,从隐蔽的工程发现很多安全的隐患,我们把它揭示出来,维护每个人的利益。
相关统计数据也反映出
农村消费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工商总局3月14日公布的消费投诉数据显示,2017年农村相关消费投诉量达7.35万件,同比增长66.4%,高于城镇20.5个百分点。从投诉类别来看,农村商品类投诉主要集中于食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烟酒饮料等领域;农村服务类投诉主要集中于餐饮住宿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电信服务、修理维护服务等领域。
质量和售后服务是农村消费投诉的焦点,投诉量分别占21.5%、9.9%,农村消费投诉主要内容为:假冒、劣质、有异味、包装破损、维修技术差、售后服务态度差、承诺不兑现等。
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假冒伪劣商品
在城市难觅踪迹
但在一些农村却随处可见、销售火爆
《瞭望》记者去年调查发现,农村大集是许多农民购买生产生活用品的必去之处。
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北上高大集,几十个销售衣服、鞋帽、箱包的摊位,“耐克”、“阿迪达斯”、“恒源祥”等品牌充斥其中。
商贩介绍,“耐克”、“阿迪达斯”运动鞋20元一双、“恒源祥”“纯羊毛”西装60元一件、“香奈儿”手包20元一个。对这些“李鬼”一些商家还号称“厂家直销,价格公道;质量无忧,假一赔十”。
各类小包装食品是农村大集上假冒伪劣商品的“重灾区”。在山东省齐河县焦庙大集上,几十名消费者将一处销售小食品的摊位围得水泄不通。“两只松鼠”薯片、“猴菇”饼干等几十种小食品分别装在小筐中,分为“6元一斤”和“8元一斤”进行售卖。
在山东一些县市的12处农村大集上,也有不少这样的“问题食品”:模仿“可比克薯片”的“乐比克薯条”、模仿“OREO(奥利奥)饼干”的“OQDO饼干”、模仿“呀!土豆”的“YES!土豆”等,还有一些小包装食品包装粗糙,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有的甚至已开包、发霉。
商贩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今天被监管部门查处了
明天风头过去又“重操旧业”
一位知情人士分析认为,之所以农村大集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重灾区”,是因为商贩能够获取暴利。以某假名牌运动鞋为例,进货价仅为7元,在农村大集上的售价为20元,利润率为65%。“赶一个万人大集,一上午卖出100双鞋都不算多,赚个千把块钱很正常”。
销售一些“不起眼”的假冒伪劣小包装食品,获利也十分惊人。在泰安市一家批发市场走访时发现,农村大集上不少售价为“8元一斤”的小包装食品,如果按箱采购每斤成本约为4元,利润率达50%。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乏力也是农村大集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公职律师唐雪宇说,农村大集人口流动性大,商贩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被监管部门查处了,明天风头过去商贩们又会“重操旧业”。
国浩律师(济南)事务所律师刘国敏认为,部分农民收入偏低,热衷于购买“便宜货”、“只要吃不死人就没事”的落后消费观念、维权意识淡薄、购物渠道传统单一等因素,也加剧了农村大集假冒伪劣商品泛滥。
有关专家建议
充实基层执法力量
不仅要查处假冒伪劣商品
还要追溯上游批发商和生产商
针对一些地方农村大集假冒伪劣商品泛滥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加大监管力度。刘国敏说,监管部门要充实基层力量,不仅要查处在农村销售的假冒伪劣商品,还要追溯到这些商品的上游批发商和生产商,对其依法查处,从源头上杜绝这些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商品流入农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等专家认为,可对农村大集进行分区式管理、重点商品摊位“实名制”登记,便于日后监管。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综合央视财经 瞭望 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编辑/裴莹
监制/何永鹏 田珍祥
- 上一个:工商总局举行消费维权新闻发布会
- 下一个:执法司法应明确统一标准